给航空集装箱做CT
当最后一个航空集装箱通过安检系统,测试结果出炉时,同方威视董事长、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所长陈志强的脸上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
今年3月中旬,中国民航局到深圳机场调研智慧民航建设,考察了全球首台民用航空集装箱CT(计算机断层扫描)安检系统全流程测试情况。
此前,受限于安检机条件,集装箱货物需先拆板成单件或单卡板,通过安检扫描后再装箱。航空集装箱CT安检系统打破传统模式,可对整板、整箱货物进行整体安检,大幅度的提高安检效率。
同时,与传统X射线扫描系统相比,无论穿透能力、判图功能,还是扫描速度,该系统均大幅领先。
这一系统的核心正是同方威视十年磨一剑的静态CT技术。它的成功应用,表明我国实现了静态CT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那一年,同方威视的发明专利“一种货物安全检查系统”在美国被启动抵触程序。同方威视的对手是英国内政部所属研究团队,该团队围绕静态CT核心技术提交了一件内容基本相同的专利申请。谁赢了,谁就拥有这项专利。
彼时,各国都在发力静态CT核心研发技术。众所周知,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CT)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技成就之一,在医院做过CT的人都体验过这一技术。
传统的螺旋CT成像技术通过滑环的旋转,从各个角度对物体进行射线扫描,获取透射信息。滑环旋转越快,成像速度越快,成像越清晰。但滑环旋转的速度有极限,而且对大尺寸物体的检测有局限。
同时,医疗、安检、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对成像速度和精度要求慢慢的升高。开发不依赖滑环的成像模式,即静态CT,成为全世界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梦想。
正因此,在这次与全球CT技术顶尖科研团队的正面较量中,同方威视迎难而上。
英国团队通过律师向同方威视发了和解函,要求该专利在美国和英国的专利属于英国内政部,其他几个国家的专利可以与同方威视共享。
但同方威视管理层的态度很坚决:“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官司,这是我们团队的成果,不能轻易放弃知识产权。”
早在2006年,同方威视与清华大学合作提出一种不依赖滑环的新型货物安全检查CT成像技术,攻克了大型物体没办法快速实时CT成像的世界性难题。此次被启动抵触程序的正是基于该技术的专利。
通过艰辛的证据收集,同方威视在研发人员日志中找到了有利证据。经裁定,同方威视的优先权早于英国内政部科研团队37天,最终维权成功。
这是中国专利权人在美被启动抵触程序胜诉的第一个成功案例。这个核心专利,是静态CT成像算法和系统模块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理论基础。
完全静止的CT设备,在整个世界都无可借鉴的经验,研发团队只能边干边摸索。2014年,陈志强带领团队开始着手搭建第一台原理样机。
一时间,研发团队被灰心失望的阴云笼罩。几年通宵达旦的努力都白费了吗?研发的正确方向到底在哪里?
“努力当然没有白费,至少证明这条路走不通。”陈志强坚定鼓励大家,“我们一定要完全摒弃滑环思路。”
研发团队重整旗鼓,分析成像系统最前沿的技术,比较甄别筛选不同技术路线,不断修正研究方案。
终于,同方威视携手新鸿电子公司成功研发出国际首个碳纳米管冷阴极分布式X射线源。
这一全新的光源技术不仅为静态CT智能查验系统、工业无损检测、医学放射诊疗设备的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使我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掌握这一全新的X射线源技术的国家。
扫描速度更快、辐射剂量更低,扫描图像更清晰……另辟蹊径的新型X射线源技术,极大拓展了CT应用空间,将为民航、海关、物流等行业领域安检防爆和查毒缉私等提供高速、精准、安全的查验装备,更好护卫人民健康。
颠覆式的技术路线,是一种“弯道换车”的思路。技术上的突破实现了,但实现产业化还要过重重难关。
光源作为核心器件,其技术的自主掌控和国产化至关重要。纳米管冷阴极X射线源的生产物料严重依赖进口,生产一支光源模块的成本一度接近1000万元,甚至高出安检CT设备的成本,国产化研发攻关成为该项技术是否能落地产生商业经济价值的关键。
此外,静态CT的核心部件碳纳米管很细,极易受到打火等损伤,寿命很短,学术界认为并不适合安检。
“我们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否则前期努力都白费。”同方威视静态CT开发团队的技术专家张丽教授绝不轻言放弃。
经过不断论证、调整、优化……在烧坏无数块碳纳米管阴极组件之后,研发团队逐个攻克几十项技术难题,找到符合制备稳定性很高、长寿命碳纳米管阴极的独有工艺方法。
在国内找不到有这方面加工经验的企业,开发团队结合国情,重新设计,大胆创新,静态CT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唐华平博士带着自己设计的结构和工艺方法,长期驻扎在外协厂家指导研发试制和生产。
他们研制出的碳纳米管冷阴极X射线源稳定工作流强比国内外同行提高了10倍,在国内外率先实现碳纳米管冷阴极X射线管的产品化,实现特种材料和核心部件的全部国产化,大幅度降低成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未来的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为核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坚定推动核技术应用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保持在安检领域的一马当先的优势,同时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面向未来,陈志强坚定地说。(记者 操秀英)
未来颠覆性技术,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新定义饮食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则,而我们该积极迎接这样的改变。
这些发现或有助开发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并可理解量子气体模拟——一个结合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张甘霖的学生、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杨顺华说,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三体》变成全球走近中国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基本法则。
“三项改革”政策实施以来,慢慢的变多的高校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路演现场,迈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月亮很近,抬头就能望见阴晴圆缺;月球很远,需要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跋涉。中国探月20年,也拉近了星辰大海与普通公众生活的距离。
研究根据结果得出,数字化技术与氢能技术呈现显著融合趋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助于推动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该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氢能技术当前的发展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也为推动氢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层次地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汽车钎焊铝箔的“门外汉”,到“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相关这类的产品……郭飞跃在创新路上,不服输、敢打拼,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近日,郭飞跃接受科技日报记者正常采访,讲述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潜心研发汽车钎焊铝箔产品的艰辛历程。
不仅是在兰考,在“齐鲁粮仓”,稻菽飘香、鱼跃莲池、瓜果盈枝不能离开科技加持的精细气象服务。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